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“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”中说到教材时曾强调:“教材体现国家意志,要改革完善教材管理体制,切实保证教材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”。

山东亚太礼学文化研究院院长舒忠、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等专家认为,教材是事关未来的基础工程,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、民族精神教育,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学习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本无可厚非,但教科书不能“贬中崇洋”。

有业内人士认为,教育是立国之本,语文和历史教科书一定要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,而不应是我们的孩子对西方的历史了然于胸,却连“杯酒释兵权”和“三顾茅庐”说的是谁都不知道。

文化自信要从娃娃抓起

中央多次提出,“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,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”;“要从娃娃抓起、从学校抓起,做到进教材、进课堂、进头脑。要润物细无声,运用各类文化形式,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,什么是假恶丑,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,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”。

王忠武说,在坚定和弘扬“四个自信”的大背景下,应对部分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专业的梳理,如反映儿童优秀品质故事中的主人公国别、插图风格等;改编自外国作家作品中的课文,相关人物的正负面形象应尊重原著,同时要控制比例和篇幅,并在语文课本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。

来源:西电网

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,近年来,语文教材编写的话题不断,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校、教师和学生没有在教学大纲内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。熊丙奇认为应改革目前以行政为主导的封闭的教材编写机制,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广泛听取学校、老师、学生及家长的意见,把选择使用教材的权利交给学校、老师和家长,今日的新闻,以此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和社会对教材的满意度。

7月初,国务院宣布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,将从战略的高度,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