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喜欢认干爹
副标题[/!--empirenews.page--] 近现代尚且如此,古代情形如何可想而知。通过认干爹的方式,为孩子指定一个父母之外的监护人,以免意外发生时无人照看,就成为一种通行的做法。
以前认干爹有什么讲究
为了克服婴幼儿夭折的恐慌,很多时候“认干爹”带有巫术的性质。
比如担心孩子早夭,命不够“硬”,中原一些地区还曾流行认石头或柏树为干亲的习俗。
石头是生育神高禖的标志物,立石为祠是祭祀高禖的手段。据《礼记?月令》记载:“是月也,玄鸟至。至之日,以大牢祠于高禖,天子前往,后妃帅九嫔御。乃礼天子所御,带以弓韣,授以弓矢,于高禖之前。”
△高禖即句芒,人头鸟身
石的生殖繁衍功能还表现为能使吞食石或触摸石的人有孕。不过更容易让大家理解的,应该是石头受日月精华,能蹦出猴子。
还有一种“认干爹”的做法,是让孩子认铁匠或石匠做干爹,因为这种“接触巫术”的思维认为,石匠或铁匠命硬,可以防孩子早夭。
自从有了命理之学后,孩子能否顺利活到成年就有了一些技术手段可以用。比如孩子命太硬,克父母,就放在别人家养(这个特别不好,强烈不推荐),比如诗人艾青和他的乃爸大堰荷;或者放在寺庙,假装这孩子“不在家”,俗称“过个门槛”。
对干爹干妈的姓氏也有要求,一般会选择吉祥姓氏的人家,如姓“刘”、“寇”、“陈”、“程”等姓氏的人家。“刘”与“留”谐音,“寇”与“扣”谐音,“陈”、“程”则与“成”谐音,取“留住”、“扣住”、“大人”的意思,忌讳选择“王”、“史”等姓氏的人家作为干戚,因为“王”与“亡”、“史”与“死”等不吉利的字谐音,会使孩子夭折。所以赵本山老师是一个好干爹,因为他“罩得住”。
△本山老师年轻的时候,也拜别人做过干爹,比如上图左边的铁岭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忠堂
而认干亲的仪式也很有意思。干父母家举行的将孩子纳入自己家庭的仪式是祭灶。在一个灶上吃饭就是一家人,非常朴素。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血缘社会,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,父子、远近、亲疏不失其伦,“亲亲,尊尊,长长,男女之有别,人道之大者也。”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血缘和人伦,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上对非血缘和格局远端的人际关系并不信任,如果不能改变彼此之间的关系“格局”,就无法进行深入的交往。这种层次化的思维方式,是中国文化一大特点。
一旦“干爹”走进大人世界,就少儿不宜了
当然,“认干亲”这件事一般是未成年人的事儿,一旦走进大人世界,不免要变味。
战乱时代,军队统帅或宗教领袖为了和下属形成更为稳定的联系,经常彼此认做干爹干儿,以模仿血缘近亲,建立效忠的关系。比如《旧唐书?高开道传》载高开道有亲兵数百人,都是骑勇善战之士,时尚派网,并号为义儿。太平天国将士同拜天父也是一个道理,相当于彼此认作兄弟。
再比如太监没儿子,认一个儿子,而这个孩子又可以利用其干爹的政治资源,这种情况也是有的。比如从前有个夏侯嵩,他认了太监曹腾当干爹,改姓曹,后来生了个儿子叫曹操……
明代,宦官势力强大,不仅新入行的宦官要找前辈认干爹,以求照应指导,外官也争相认宦官为干爹,比如最负盛名的魏忠贤,有“五虎、十狗、十孩儿、四十孙”。
总之,在成年人的世界里,“认干爹”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契约,非常少儿不宜。在这里壹读君(yiduiread)就不详细展开了。重要的是,认干爹可以,但是不要到处炫耀,尤其不要认了很多干爹还到处炫耀,否则……
本文标签:
[!--temp.ykpl--]
热门推荐
最近更新